close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實現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的正確路徑
  □謝迪斌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重大戰略決策。新型城鎮化的“新”體現在更加關註人的因素,把人的生產、生活和交往空間從傳統轉換成現代,而不僅僅是農村人口簡單地集中形成物理意義上的城鎮。習近平在論述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是強調:“持續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將為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從農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創造新空間”。也就是說,為廣大農民群眾建構新的空間,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根本目的。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這一要求的實質,是保證城鎮化正確方向的思想前提和理論基礎,也是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正確路徑。
  首先,新型城鎮化要建構新型的就業空間。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的根本動力就是城鎮的勞動就業引領。如果在城鎮不能就業,農村人口就必然要最後倒流回農村或者以低水平的生活標準在城鎮存在。因此,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建構城鎮新型的就業空間就成為了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能否實現的關鍵。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保證社會和諧穩定,根本前提就是要讓群眾有事乾,有錢掙,有盼頭。要建構新型的就業空間,應該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發展新業態,拓展就業渠道。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始終把創造就業崗位,增強勞動業的吸納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特別要在新型城鎮化的規劃及其實施過程中,探索有別於傳統工業化思路的新型業態體系、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避免簡單地以發展製造業尤其是低端製造業來增加就業的理念和做法。如積極探索發展旅游休閑、勞務服務、生態健康等新型業態,通過擴充新型產業領域來建構新型就業空間;二是提高農業人口的勞動技能。加強農業人口的職業技術教育,使農業人口能夠適應和勝任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就業崗位。習近平特別強調要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這種素質和能力首先就體現在業務素質與勞動技能上。
  其次,新型城鎮化要建構新型的人口居住空間。如果說就業是完成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的基礎的話,那麼讓農村人口在城鎮永久居住下來,則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指標。所以,沒有農村人口在城鎮新型居住空間的建構,就算大量的農民在城鎮就業,那也不是大量的城鎮市民,而只是流動進城的農民工。所以,新型城鎮化最為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已經進入城鎮就業的流動人口的居住空間問題。要解決這一迫切問題,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破除制度的障礙。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破除的基礎上,推進有利於農村人口在城鎮長期穩定居住的制度建設;二是優化配置空間資源。通過對城鎮化進程中的空間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降低空間資源的市場成本,為大多數農村人口在城鎮長期穩定居住提供物質條件,特別要防止出現價格虛高的房地產市場在新型城鎮化中出現。
  再次,新型城鎮化要建構新型的人口精神空間。在城鎮就業,在城鎮居住,並不意味著就完成了農村人口的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真正完成,就是要讓農村人口實現了思想觀念的轉換,適應了城鎮生活的要求,由農民變成了市民。如果只有前兩個步驟,城鎮的治理就會存在一系列難以剋服的障礙,形成城市病。習近平在論述新型城鎮化時,對這個問題是高度重視的。他說,城市社會治理體制和水平滯後於人口流動、社會結構變化、利益訴求多樣化的趨勢,一些地方城市病的兆頭比較明顯,社會穩定面臨許多挑戰。我國城鎮化發展既面臨巨大機遇,更面對諸多難題。顯然,難題的核心是如何真正讓農村人口的內在素質與文化精神轉變。這就必須要求建構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型精神空間。這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任務,它比建構就業空間和居住空間要來得更為艱巨一些。
  為此,必須抓住兩個方面的核心問題:一是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加強城鎮化進程中文化教育事業建設,把它與就業空間和居住空間有機結合起來,把文化教育事業作為一個需求,做成一種新的業態,以適合新型城鎮化需要的內容和形式,提供文化精神消費產品,這樣既可以擴展城鎮化進程中的就業空間,也有利於精神空間的形成與完善;二是在城鎮化的規劃建設過程中,註重精神空間要素的體現與彰顯,特別是在總體佈局與微觀設計中,反映和體現精神要素,防止城鎮建設中見物不見人的現象。習近平在這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堅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作者系廣東工業大學政法學院院長,教授)  (原標題:實現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的正確路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17ctte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